Avatar

《不昧因果,如实观照》

人是非理性的情感动物,动之以情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不可能纯粹的逻辑沟通。过度理性思考会让人变的冷血,过分表达情感又让我们受到伤害。那么理性和情感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需要探讨这样几个课题:

一、转发和捐款。

二、慈善的本来。

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慈善。

四、道德沦丧。

一、转发和捐款。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获取着大量的信息。正规媒体相对自律,朋友圈的自媒体鱼龙混杂,我们根本不可能去逐条核实信息的真假,大多数人随手就转了,更重要的是他戳中了我们人性中脆弱的那部分。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当我们得到一个信息时,会根据信息的偏爱程度,决定信息是否可信。传统文化中让我们相信做慈善是对的,是正义的,是在做好事。所以更倾向于相信支持自己决定的信息。也就是在看到这个信息之前,基于怜悯、同情或不忍之心之类的复杂的情感因素就已经做好了系统的决定,或者大致的决定。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可能是不容思议,只是觉得本应如此。

 

二、慈善的本来。

传统文化中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光环,做好人好事,乐善好施等等被扣上道德的帽子。慈善就是给予,我们帮助因社会问题陷入困难的人能生存,是满足个人私益的行为。大多数人思想停留在“把富裕的东西拿出来给缺乏的人,事情就能变好”的层面,当得知被帮助的人也同样甚至比你还富裕时,那么慈善就不存在了。强者呢是为了体现自己有更高的生命价值才去做这事。政府部门呢也是为了维持稳定,只想让民间多拿出更多的资源,而轻谈怎么把资源用得更好。然而把井底的人用慈善的方式帮他扒着井沿看一眼,在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慈善。

慈善的产生、最不道德的道德

1、慈善的产生(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慈善、扶贫、孝道、爱国主义,这些传统文化中看似神圣的观念,深入我们的骨髓。是义务?是责任?是美德?还是非得把所有干净地都弄脏了才踏实的东西?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化推动着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同时让社会产生竞争,竞争既会产生贫富、等级,也必然造就强者和弱者。传统文化又是皇天在上,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一面叮嘱我们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一面去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自主、不独立。想想多矛盾、多心酸啊。

强势群体个人道德的价值空间越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会更高。如果弱势群体只是一味期望强势群体的救主、救恩,那么慈善就变味了,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别人扶你一把,你自己根本就没想站起来,谁来了都没用。你的不努力凭什么让社会来埋单?

2、最不道德的道德方法(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罗尔写的《耶稣,别让我做你的敌人》字里行间中洋溢者无限的悲凉、无奈,还有欺骗。

我去过五台山、少林寺、文殊院、大昭寺、还有旧时政教合一的布达拉宫等等。作为一个反封建迷信前线的一个斗士,对宗教和封建迷信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信基督教的朋友老过来传教,总是说信者得救了,上天堂;不信有罪了,下地狱。宗教传播用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这同样也是欺骗,利用人性中贪婪、怕死,用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方法让人去接受,就是道德的?一个不能被逻辑学检验的教义,为了思想统治,无非就是多骗点信徒而已。罗尔也只不过是用最不道德的道德,骗你点钱而已。不是还帮你实现道德价值了么?你还想怎么样?

 

最后

四、道德沦丧。

悲情的营销者获得了捐助,渴望更高生命价值的捐赠者通过捐助又满足了道德期望,这帮转发的货又零成本秀足了爱心,我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道德平台理想的高度,是优胜劣汰的法则与人人平等的道德两者间的平衡。主流文化,是不给落后观念生存的文化,然而如果不关心弱势,道德还有价值么?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如果你们觉得弱者不该去死,如果你们觉得就应该对强者的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

接下来、接下来,让我们克制一下,准备迎接下一个官方或非官方的“罗一笑”。

 

 



No Comments,







版权所有 © 2015-2025 dlonely.com,保留所有权利。   吉ICP 备:15001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