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问答——褚老师,您好。您说,现代性是情感方面呢还是理智方面的东西?是来自个人的努力还是来自外界压力?在农村里,依靠一两代人的努力,能获得现代性吗?

褚老师,您好。您说,现代性是情感方面呢还是理智方面的东西?是来自个人的努力还是来自外界压力?在农村里,依靠一两代人的努力,能获得现代性吗? 上个礼拜六,老家的邻居也是我家的亲戚,一个二十一岁刚上大二的女孩,为了救要去投河的她的爷爷,被淹死了。她爷爷也淹死了。我非常的悲痛。 事情的起因在我们那很常见:因为钱还有其他一些东西,老爷子和他儿媳二十几年来一直不和睦。老爷子这几年的低保还有抚恤,都被儿媳占了。老爷子年轻时是个出色的木匠,在我们那名响一方,性格也孤傲。到老,失去劳动能力,基本生活开支被儿媳层层克扣,心里气难平。今年7月中旬,老爷子因久病的气管炎出现恶化住进了医院。女孩放暑假回家,和她姑姑两个人轮班照料他。八月底病情稳定之后就又住回来了。就在女孩开学要去学校报道的前一天清早,老爷子去投河,女孩去救,最后两个人都被淹死了。 我深深的为女孩痛惜。女孩非常聪明、善良、可爱,小时候就显露出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质。十几岁时,心里开始不认同她母亲做法,但她没做“狂人”,她依然尊重她母亲,尊重她家庭,默默承受,努力做她认为对的事情。我想,如果在城市家庭,或在有意识家庭,这样的悲剧便不会发生。我同时也痛恨自己,如果能跟她保持联系,跟她聊意识跟现实的冲突以及如何在这种冲突中立足,悲剧也不会发生。我的一个姨娘,五十年前在山上放牛被毒蛇咬到没有送去医院而是去找江湖郎中敷药膏,导致之后长久遭受毒液侵害。前年病情恶化染疾右腿被截肢,去年转成癌症。几十年过去,乡里人的落后意识,一代传一代,丝毫不曾改变。女孩爷爷没改变,她母亲没改变,女孩可能发现到了,有了一点改变,就付出了生命代价。这一切太不公平了。褚老师,我太为这个女孩难过了,我能做点什么呢?

​这一段我正在看电视剧《白鹿原》。
我是从六月份开始看的,陆陆续续地看了差不多三个月了,开始看的时候夏天才刚刚开始,现在已经是九月中了,今天上海天气晴朗,有风,居然有点冷,是我最喜欢的天气。
可是《白鹿原》我还没看完。
这不是因为这电视剧不好看,正相反,这电视剧太好看了,以至于我一直舍不得像看其他电视剧那样一口气看好几集,甚至连每集重复的片头和片尾我都舍不得跳过。
我一直在故意磨蹭。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那种你特喜欢的长篇电视剧终于结束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失落感,那些陪伴了你很久的剧中人好像已经真成了你生活中的熟人,电视剧一结束他们就从你生活中全部消失,感觉上像忽然失去了一群亲人。
上一次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是看美剧《毒枭》,第二季剧终主角 Pablo 死的时候把我弄哭了,我真是舍不得这个认识了两年的哥伦比亚毒枭啊。
你瞧,一个才「认识」两年的南美毒贩忽然离开的时候都会让人心里一梗,更别说一个你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了,而且她离开世界的方式还是这么的意外这么的无可奈何。
汶川地震的时候,网上有灾难心理咨询专家说,在安慰遭遇不幸、失去亲人的受害者的时候你最不该说的就是:我能体会你的痛苦。可惜我只记住了这个结论,不应该这么说的理由彻底忘了,所以我现在还是打算不合时宜地跟你说:
我也许可以体会你的难过。
不瞎安慰你了,接着说电视剧吧。
我追的另一部美剧《权利的游戏》演到第七季了,说实话我觉得已经一点儿也不好看了,可是这一季一出来我还是一集不落地看完了,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而纯粹是出于那些熟人,那些认识了快七年的熟人。
那种感觉有点像一年一度的老同学聚会,其实有关他们的一切早就不再让你激动,可是每年的聚会你还是会到场,只是想知道他们的近况,看上一眼。
《权利的游戏》里那些人就像是老同学,但《白鹿原》里的人对于我却像是亲人。
一想到有一天《白鹿原》会看完,我就会有一种隐隐的揪心的感觉,怎么说呢,那种感觉有点像对死亡的恐惧,你明知道有一天你爱的人会彻底从你生活中消失,而你却对此一无所措。
跟生活中真的生离死别相比,看电视剧的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控制时间,你可以推迟那个不可避免时刻的到来,分离是躲不掉的,但是你可以像我一样故意拖延,一次看一集,每集中间隔几天。
你讲的故事太那什么,让我走神了。
我一开始想到《白鹿原》不是想说什么生死离别,而是你问题里的事情让人觉得像是某种电视剧里的情节,像是一百年前的事情。总之,离我熟悉的生活和我认识的那个「中国」很遥远。
只能说我太不了解中国了。
我这么说真不是装外宾。一个从小在上海郊县长大的朋友跟我说,她在看《白鹿原》的时候老有一种错觉,觉得这就是发生在她们村里的事情。而对于我这样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人来说,这些人物和故事只能放在遥远的陕西和遥远的过去才可信。
比如去年热播的当代都市剧《欢乐颂》里樊胜美家重男轻女的情节就让我觉得很不真实,而那个上海郊县的美女则说:唉!太真实了,就是这样啊。
从一百年前白鹿原上的白灵,到一百年后在上海工作的樊胜美,中间隔着如此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是像你说的,有的东西「丝毫不曾改变」。
你问我「能做点什么?」。
本来标准的、套路化的答案是——教育。教育是改变观念、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可不幸的是你的故事里上来就是一个上了大二的女生死了,我再跟你扯什么教育之类的套话,纯属残忍。
另一个套路是扮演中国「知识分子」(注意,这是一个贬义词)最爱扮演的角色——批判传统,呼唤民主、自由、解放什么的,说一堆除了能自我愤怒、自我高尚、自我感动之外毫无用途的车轱辘屁话,那样不仅对你的悲哀完全于事无补,而且会让这篇回答很傻逼很烦人。
褚老师不是那样的人。
我能告诉你的是两句简单的实话:一、你做不了什么。二、中国的乡村会越变越好。
如果中国乡村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你不喜欢现在的情节,也许可以快进着跳到最后一集。可惜这不是电视连续剧,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一集一集地往下看吧,就当你是个观众。

褚明宇



No Comments,







版权所有 © 2015-2025 dlonely.com,保留所有权利。   吉ICP 备:15001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