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褚老师,听你聊过许多歌手,汪峰李宗盛周杰伦薛之谦李健,能请你聊一聊我初中就喜欢上的林俊杰嘛,你觉得他的音乐和他的人还有喜欢他的歌迷都是怎样的呢哈哈。
褚老师,听你聊过许多歌手,汪峰李宗盛周杰伦薛之谦李健,能请你聊一聊我初中就喜欢上的林俊杰嘛,你觉得他的音乐和他的人还有喜欢他的歌迷都是怎样的呢哈哈。
我是差不多三十分钟之前打开你这个这个问题的,在这三十分钟里,我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大概花了三分钟。
我想得到一个数据:一想到林俊杰,我首先想到的是哪首歌呢?
人的直觉的力量其实是超乎想象的强大,前几年 Malcolm Gladwell 写过一本畅销书叫《Blink》,中文好像翻成里《瞬间决断》——又是一个类似把《The Professional》翻译成《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糟糕翻译。
其实直接翻往往效果最好,书名也是人家作者创作的一部分,作为中文译者或者中文版编图书编辑辑您这点儿水平就别傻了吧唧地老想着替人家「再创作」了。比如《blink》直接翻成《眨眼》最贴切也最牛逼。要是非要啰嗦一点用四个字,可以考虑《眨眼之间》。
那本书的英文副标题是: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整个直接翻译下来就是《眨眼之间:以不思考为思考的力量》。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就是,很多时候你直觉做出的判断往往是最准确的,思来想去地推导会让你陷入一种无法抉择的思维瘫痪状态,甚至误入歧途。
比如说,十一假期该去哪儿玩儿?你在网上研究、比较各种旅游攻略、行程路线、机票价格、住宿选项——英法德意日八国联军都快让你研究遍了,结果越研究越没主意,从一开始哪儿都看着不错变成到后来哪儿都看着没劲。
最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研究过程中看见一个莫名其妙的豆瓣帖子讲斯里兰卡如何好玩儿,你正好被八国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结果转头开始研究斯里兰卡,研究一通之后觉得比以前看的都便宜还另类还异国风情——于是你十一去了斯里兰卡,到那儿你就后悔了,你问自己:我本来是要去欧洲度假的,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到了这么个破烂地方来了呢?文青害人啊!
其实不是文青害人,是「思考」害人——你研究得太用力了。
第二种可能,也是最大的可能,就是研究该去哪儿旅游这件事把你弄得很焦虑,跟男朋友讨论来讨论去一直也没个结果,结果到了十一,你们得出的结论是:哪儿都不去了。为了安慰自己,你们很可能还会再加一句:十一哪儿都是人,太挤,还是在家好啊。
你瞧,不是误入歧途就是决策瘫痪。
一想到十一旅游,你第一个想到的目的地是什么呢?
如果你遵循了《眨眼》的理论,那么你现在应该正在京都的秋风中拉着男朋友的手徜徉,而不是在家里玩儿手机,看我这篇无聊的问答。
接着说林俊杰。
眨眼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判断一个歌手。想到一个歌手,出现在你脑子里的第一首歌是什么呢?我说说我的答案吧:李宗盛——《爱的代价》,汪峰——《北京北京》,薛之谦——《认真的雪》,高徐佳莹——《身骑白马》,邓紫棋——《泡沫》,逃跑计划——《夜空中最亮的星》,宋冬野——《董小姐》,高晓松——《同桌的你》,李健——《贝加尔湖畔》,TFBoys——《青春修炼手册》……
不管是我爱的我不爱的当红的还是过时的歌手吧,你总能一下子——在眨眼之间——想到一首这个人的作品,上面这些歌不管是让我热泪盈眶还是破口大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粘性。
没错粘性,那种让你听过以后很难忘掉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必备的一个特质——能让人爱或者能让人恨都比让人无动于衷要牛逼。
能不能让很多人——不管是爱你的还是不爱你的——在眨眼之间想到你的一首歌,也是检验一个牛逼歌手的很好的判断方式。
那么林俊杰呢?
我刚才硬是生生地眨了三分钟眼也没想起一首他的歌来。
并不是我没听过林俊杰,很多年前林俊杰刚出名的时候我就买过两张他的唱片,后来这十几年在电视里广播里餐厅背景音乐里应该也听过很多他的作品,但是居然,就没有一首歌能让我记住或者注意到。
我承认我这人有点儿跟不上流行歌手形势,但是每次听到一首以前没听过的好听的歌,我会问旁边的朋友:这歌叫什么?谁唱的?比如宋冬野、邓紫棋什么的我都是这么才知道的。
但是从林俊杰出道以来这十几年里,上面这个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我问了不同人至少有几十遍了吧,没有一次答案是林俊杰。
林俊杰的问题就是,他的歌几乎千篇一律,毫无粘性。
一首歌没粘性并不难,难的是每首歌都没粘性,一辈子都没粘性。作为一个很高产又一直活跃在歌坛的歌手,能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
为严谨起见,刚才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花了将近三十分钟在腾讯音乐上连着听了七八首林俊杰的作品——再次证实的我的印象。每首歌从音乐到歌词都差不多,每首歌都没记住。
这跟我当年买的那两张唱片一样,听了一遍,再没听第二遍的欲望。
写了快一小时,好像终于想起当年林俊杰的一首歌了——《江南》,不过只记得这个歌名,旋律歌词都没印象了。
褚明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