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问答——宇哥好,想听宇哥聊聊吴京和《战狼2》,谢谢。

宇哥好,在中印边境持续对峙之时,《战狼2》刷新国内票房纪录,吴京说“大家可能都需要爱国情绪的表达,我只是往里扔了一根火柴而已“。请问宇哥觉得主动挑事的印度,是一个怎样的对手?也想听宇哥聊聊吴京和《战狼2》,谢谢。
 
 
关于《战狼2》​这个话题,前几天我刚回答过一个问题,重点说了说「爱国」——这好像是网上讨论《战狼2》的焦点——有人热血澎湃觉得中国人民从《战狼2》起站起来了,有人觉得恶心表示凡是看过《战狼2》的人都不能做朋友。
总之,双方都很激动。
这我一开始就坦白了,而且我当时并没有去看的打算,其实我挺能理解那个说「看过《战狼2》的人都不能做朋友」​的朋友的,我认识一人特爱《战狼2》,自己看了不止一遍,还逼着他的全体部下陪他去看了一遍。
那人平时是一大傻逼。
一件东西如果被傻逼喜欢往往不是什么好迹象,在你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看喜欢它的人都是什么形象是一个不错的做出判断的办法——这可以用贝叶斯定理推导出来。比如说你不确定一种款式的鞋是牛逼还是傻逼,有一天你看见褚老师穿了,那这个款式牛逼的概率就上升了——哈哈自己夸自己听着有点儿冯唐附体的效果啊。
但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一个高大上的东西也可能会被搂逼喜欢。
想起几年前《经济学人》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关于 Cognac (干邑)的销量,大家知道,干邑是一种传统山挺贵挺高大上的白兰地,只有出产在法国小镇干邑的白兰地才叫干邑,欧美市场因为酒精类饮料消费模式的演变,干邑的销量长期下滑,直到大概十几年前吧,下滑的趋势忽然扭转,干邑镇的农民、酒庄都纷纷扭亏为盈发了财。
原因是什么呢?
居然是因为美国的黑人!这个群体忽然成为了干邑的消费大户。原因很神奇,几个「嘻哈」明星在他们的MV里开始喝干邑,而且是很夸张地拿着瓶子喝,很快喝干邑就成了当年嘻哈MV里的必备道具,从而变成了作为「嘻哈文化」的一个元素。
对了,我还没看过《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里面有人拿干邑当道具吗?
大批从来不喝干邑的人忽然就开始喝起来了,一个产品,完全没花钱营销,结果忽然冒出来一堆以前根本不存在的客户群体,那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啊。
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问题就是,钱虽然赚了,产品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记得文章里记者去干邑采访了几个农民和酒厂的人,问:你们对于干邑这样一个本来感觉上是高大上的产品成为「嘻哈文化」的元素觉得有什么不愉快吗?
我不记得那些法国人是怎么回答的了。
不过那是十几年前的老皇历了,现在《经济学人》再去干邑采访,问题应该是,对于干邑这样一个本来感觉上是高大上的产品成为中国三线城市夜店里用于勾兑冰绿茶的东西你们会觉得有什么不愉快吗?
话扯远了。
我从来不喝干邑,但是我昨天去看了《战狼2》。
结果怎么样呢?
可以用「惊喜」两个字​来概括!电影一开始就有点感动了,我发现几个我最喜欢的电影里——《夕照街》、《洗澡》都有拆迁的情节,而《战狼2》上来就是拆迁。
这其实反应了《战狼2》更深层的一个动人的地方,如果你看看驱动冷锋这个人物的东西——为保护死去的战友的亲人杀人,为女朋友复仇,救一个自己好朋友的母亲——从头到尾都不是为了什么革命、政治、国家啊这样的东西——都是个人的情感和恩怨。
我觉得这一点很动人,这是一个老派美国动作片西部片英雄的人物设计,甚至超出了很多傻逼好莱坞爱国影片的水准。
那场很多人骂的举着国旗通过阵地的戏我也一点不觉得傻,说实话挺合理。
最傻的可能是山洞养伤那一出,这是典型的武侠套路,跟张震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的那场山洞戏比起来还要好些,至少没有一个操着台湾国语的新疆人让你出戏。
我在上一篇文章的最后说: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动作大片,一部好莱坞式的商业动作大片。一部中国电影能拍出好莱坞的感觉,这绝对是值得表扬的事情。
看完电影以后,我发现我说对了。
 
褚明宇



No Comments,







版权所有 © 2015-2025 dlonely.com,保留所有权利。   吉ICP 备:15001988号